——題記
中華文化,千年積淀,深深的凝聚在《論語》一書中。
雖才疏學淺,我未能參透《論語》的深奧之處,未能以引經(jīng)據(jù)典之言,述說引人深思的感想。然而,我愿以淺顯之詞,述說閱《論語》后的所思所感。
“仁”,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,推行禮治德政,以“仁”為核心。孔子言:“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”此言可見“仁”之于孔子心中的高貴地位。然問:“仁”何為?孔子對此曾云:“剛,毅,木,訥,近仁。”示意剛強不屈、堅毅果敢、質(zhì)樸老實與謹言慎行者,皆近乎“仁”之境。然真正“仁”何在?或許,“仁”之境,深不可測,高不可攀,惟其追求不止,功在千秋。
“學”,孔子對教育事業(yè)亦有深厚貢獻,主張“有教無類”,興太學,令弟子三千。孔子言:“知之者不如好知者,好知者不如樂知者。”學習,重在樂于探求真理,而非僅僅為知識所累。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學與思,相輔相成,不可偏廢。
“君子”與“小人”,此二者在《論語》中頻繁出現(xiàn),孔子云:“君子不器,君子成人之美,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。”從“不器”中我們明了,君子非特定于某一角色,而是要有包羅萬象的胸懷;而“成人之美”則告訴我們君子之于社會,是以成就他人為己任,以實際行動為重;而“言過其行”,則是告誡我們要少言而多做。這些理念,至今仍對人們有所啟發(fā)。
《論語》,雖不過薄薄一冊,卻蘊含著深邃的思想與智慧。其言之不盡,在于激勵著后人反復探究,亦或是在現(xiàn)代社會尋找真正的“仁”、“學”與“君子”之道。正如一葉舟輕搖水面,引起層層漣漪,小小《論語》之書,也正激起我們內(nèi)心深處的思考。如此,真是“細讀一遍,終身受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