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南的冬風(fēng)總愛鉆衣領(lǐng),像調(diào)皮的孩童往脖頸塞雪團。我縮在教室后排搓手呵氣,看玻璃窗上凝結(jié)的冰花綻放又消融,忽然想起張岱《湖心亭看雪》里"霧凇沆碭"的奇景。這南國少雪之地,冷意卻格外刺骨,前日寒潮過境,宿舍里此起彼伏的咳嗽聲如潮水漫過堤岸,唯有我裹著母親手織的舊毛衣,在藥香氤氳中獨守清明。
某夜翻書至《世說新語》"雪夜訪戴"篇,忽覺胸腔有團溫?zé)嵊縿?。這團火起初只如燭花搖曳,卻在翻動書頁時漸成燎原之勢。我疑心是食堂的辣子雞太過猛烈,可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時,分明看見火苗在床帳上投出故鄉(xiāng)篝火的形狀——那年正月十五,寨老在曬谷場點燃十丈高的柴垛,火星如金菊綻放在墨色夜空,父親說那是祖輩留給游子的路標(biāo)。
晨跑時遇見食堂阿婆掃落葉,竹帚劃過青石板的聲音讓我想起外婆搗糍粑的木杵聲。忽然明白這心火原是血脈里流淌的召喚,像苗家姑娘銀飾碰撞的清脆,像吊腳樓檐角風(fēng)鈴的叮咚。但火焰終究是兩面刃,前日鄰班少年因早戀荒廢學(xué)業(yè),恰似飛蛾撲火;而表哥去年考上北大,說備考時心里揣著團不熄的火焰。
此刻執(zhí)筆,見窗外玉蘭樹萌發(fā)新芽,始知寒冬將盡。想起《菜根譚》有言"天地有寒暑,吾心有炎涼",忽覺這心火原是生命贈予的淬火爐。且看歷史長河:范仲淹"先天下之憂而憂"是心火,王陽明龍場悟道是心火,就連沈從文筆下沱江的漁火,何嘗不是照亮歸途的心燈?星火可燎原,滴水亦穿石,關(guān)鍵在持守本心。這團火,我愿以詩書為柴,以慎獨為罩,讓它溫暖而不灼人,明亮而不刺目,待到來年六月,且看火樹銀花映天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