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露珠還掛在竹篾上,老篾匠已經(jīng)坐在巷口開始編織。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像會跳舞的蝴蝶,在青竹片間翻飛穿梭。這場景讓我想起《考工記》里說的"百工之事,皆圣人之作",原來工匠精神就藏在這樣的晨光里。
工匠精神是永不熄滅的燈火。我的書法老師常說:"寫壞一百張宣紙,才算摸到門框。"他教我們研墨時要順時針轉(zhuǎn)七十九圈,說這是宋朝傳下來的古法。我不懂其中奧秘,卻能看見他每次示范時微微顫抖的手腕——那是對每個筆畫近乎固執(zhí)的堅持。就像景德鎮(zhèn)的老師傅燒制青花瓷,釉料差一分火候,寧可整窯砸碎重來。
現(xiàn)在街角的糖畫攤子越來越少,但總有人守著老手藝。上次在博物館看見蘇繡傳承人,銀針帶著絲線在繃架上起落,繡出的貓咪絨毛纖毫畢現(xiàn)。她說這幅作品要繡兩年,聽得我們直咂舌。這讓我想起《核舟記》里能在桃核上刻出整艘船的手藝人,原來匠心從古至今都在傳承。
其實工匠精神離我們并不遠。校門口修自行車的大叔,總要把每根輻條調(diào)到相同松緊;食堂阿姨盛湯時,總要保證每碗都是八分滿。他們或許說不出大道理,卻用行動詮釋著"鐵杵磨成針"的真諦。就像《詩經(jīng)》里"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"的句子,歷經(jīng)千年仍在閃光。
故宮的鐘表修復(fù)師王津說過:"時間在文物上留下的痕跡,我們要用更多時間來修復(fù)。"在這個快節(jié)奏的時代,工匠精神就像定海神針,讓我們在紛擾中保持專注。當我們用心做好每件小事,就是在續(xù)寫匠心的故事。畢竟《禮記》有言:"玉不琢,不成器",匠心傳承,終將讓平凡煥發(fā)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