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室窗外的梧桐樹又抽出了新芽,我的課本邊角被春風(fēng)悄悄翻動。青春就像這四月天,總在冷暖交替中孕育著破土而出的力量。
讀《西游記》時,最難忘孫悟空三更天跪在唐僧床前的模樣。月光透過禪房窗欞,在緊箍上折射出銀色的光暈。五指山下五百年的桀驁少年,在護送師父取經(jīng)的路上,漸漸懂得用金箍棒丈量責(zé)任的分量。收服白龍馬那夜,他望著水中倒影自嘲:"俺老孫竟成了弼馬溫?"可當(dāng)白龍馬馱著受傷的師父踏浪而去時,他分明在云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原來成長的密碼,就藏在一次次舍與得的抉擇里。
清晨上學(xué)時,母親的嘮叨總像鬧鐘般準時響起。"校服扣子系到第二顆""保溫杯里泡了羅漢果"。有次我賭氣摔門而出,卻在樓梯轉(zhuǎn)角瞥見她踮著腳趴在窗臺上目送。那一刻突然明白,那些絮絮叨叨的話語,都是母親用歲月編織的護身符。就像她年輕時總嫌外婆太啰嗦,如今卻總說"你外婆包的粽子最香"。
如果說成長是破繭成蝶的過程,那獨立就是翅膀上的鱗片。去年暑假在社區(qū)圖書館當(dāng)志愿者,整理書籍時發(fā)現(xiàn)《魯濱遜漂流記》里夾著張泛黃的借書卡。二十年前的借閱記錄像串密碼,讓我想起書中用椰殼接雨水的情節(jié)。當(dāng)我把新書分類上架時,突然懂得:真正的獨立不是離群索居,而是懂得在人間煙火里種植自己的星辰。
操場跑道上的白線正在重新粉刷,就像青春總在自我更新。那些摔倒時沾在褲腿的草籽,終將在某個清晨綻放成花。讓我們帶著師長饋贈的星光,懷揣著自己的燈火,在成長的年輪里走出獨特的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