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徑場邊的塑膠跑道被烈日曬得發(fā)燙,我盯著電視里重播的奧運賽事,突然想起老師常說的那句話:"跑道上的每個腳印,都是寫給天空的情書。"
上個月看舉重比賽時,有個畫面總在眼前晃。哥倫比亞大叔奧斯卡第三次挺舉失敗后,跪在舉重臺上抹眼淚,汗水把運動服浸得透亮。他脖子上掛著四枚奧運紀念章,從2008北京到2021東京,像串會發(fā)光的葡萄。解說員說他37歲了,這是最后一次參賽。我突然覺得,那些金屬片碰撞的叮當聲,比金牌還動聽。
記得去年體育課上跑800米,最后一圈實在邁不開腿。當時廣播站正在放冬奧會特輯,有個叫張嘉豪的面包師傅說:"就算拿不到入場券,也要把滑雪板擦得锃亮。"這句話讓我咬著牙沖過了終點線。后來查資料才知道,這位沒進國家隊的普通人,自己攢錢參加了23站世界杯。
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馬拉松賽場上,坦桑尼亞選手約翰·史蒂芬·阿克瓦立摔得膝蓋滲血,仍堅持用繃帶固定傷腿完成比賽。當他跛著腳跑進空蕩蕩的體育館時,月光已經(jīng)代替了夕陽。守在場館里的工作人員全體起立鼓掌,有個攝影師拍下了他運動鞋上斑駁的血跡,那張照片現(xiàn)在掛在我們學校的走廊里。
顧拜旦爺爺說過,奧運圣火是為所有參賽者而燃。就像我們班運動會,拿冠軍的會得到金燦燦的獎狀,但班主任也給摔破膝蓋還堅持接力的小芳發(fā)了"拼搏之星"的貼紙。那枚小小的貼紙別在她校服上,比任何獎牌都閃亮。
起跳板前的深呼吸,泳池邊的熱身運動,這些細微的堅持比記分牌更動人。當我們在課桌前解不開數(shù)學題時,在操場練不好三步上籃時,那些沒有登上領(lǐng)獎臺的運動員就像夜空的繁星,雖然叫不出名字,卻始終在照亮追夢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