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陽光斜斜地照在窗臺,我總習慣翻幾頁書再開始新的一天。油墨的香氣里藏著無數(shù)智者的低語,這或許就是古人說的"開卷有益"吧。從甲骨文到電子書,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忠實的伙伴,它們像永不干涸的泉眼,滋養(yǎng)著一代代求知的心靈。
父親總說"莊稼人最懂時令",他枕邊那本翻破的《齊民要術》里,工整地記著二十四節(jié)氣歌。去年春耕時,我親眼看見他對照書里的插圖改良了玉米種植間距,秋收時金燦燦的玉米棒子比往年胖了一圈。隔壁張爺爺?shù)摹侗静菥V目》更神奇,那些泛黃的書頁里,野菊花能明目,艾草可驅(qū)寒,仿佛把整個中藥鋪子都搬進了紙頁。
初二那年的一篇讀后感,讓我真正觸摸到了文字的重量。當時為了應付作業(yè),我照搬了網(wǎng)上的書評,王老師用紅筆寫下"文字要有自己的心跳"時,我的臉燒得比晚霞還紅。那天放學后,我鉆進圖書館,在《朝花夕拾》里讀懂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,在《城南舊事》里跟著英子數(shù)過駱駝隊。當我的作文本上終于出現(xiàn)"真情實感"的評語時,窗外的梧桐葉正沙沙作響。
最難忘的是讀《平凡的世界》的那個寒假。少平在礦井里借著礦燈讀書的場景,讓我想起老家堂屋里那盞昏黃的鎢絲燈。去年回鄉(xiāng),我把攢了半年的零花錢換成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送給表弟時,他眼睛亮晶晶的樣子,像極了書中描寫的高原星空。書籍就是這樣,總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,點亮另一盞燈。
如今我的書包里永遠躺著本課外書,可能是汪曾祺的咸鴨蛋,也可能是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。這些跳躍的文字教會我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:歷史課上講到絲綢之路,我眼前會浮現(xiàn)敦煌莫高窟的經(jīng)卷;地理試卷上的等高線,突然就變成了《徐霞客游記》里的黃山云海。書籍給予的,不僅是知識本身,更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。
暮色四合時,我常常望著書架出神。那些或新或舊的書籍靜立如林,書脊上的燙金字在暮光中明明滅滅。它們沉默地守護著文明的薪火,等待某個求知若渴的靈魂前來叩響門扉。我知道,這條書山小徑?jīng)]有終點,但每一步都會遇見更好的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