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參加科技創(chuàng)新展時,我盯著展柜里老式煤油燈發(fā)黃的玻璃罩出了神。講解員老師說,正是愛迪生不滿足于燭光,才讓人類走進了電燈時代。這讓我想起去年自然課上,張老師讓我們用不同方法測量操場面積,有人畫方格,有人用步距,還有人借無人機拍攝——原來每個問題都有無數解法,就像春天枝頭綻放的各色花朵。
記得去年回老家,看見爺爺用竹片編的捕魚簍能自動旋轉,他說這是跟鷺鷥學來的智慧。古人用蘆葦管發(fā)明排簫,魯班被草葉劃傷后造出鋸子,這些藏在時光里的創(chuàng)造故事,像星星般照亮文明的長河。現在的科學家們更了不起,他們讓高鐵在戈壁灘上飛馳,用手機就能給千里之外的奶奶拜年,這些魔法般的改變,都是創(chuàng)新的種子開出的花朵。
我們班的小創(chuàng)客社團最近在研究智能花盆。小林把舊鬧鐘改造成濕度感應器,小雨用輸液管做自動滴灌裝置。雖然試驗時弄濕了三本作業(yè)本,但看到綠蘿在窗臺上舒展葉片,大家都覺得特別驕傲。就像語文老師說的,創(chuàng)新不是高不可攀的星辰,而是我們踮起腳尖就能觸碰的星光。
世界這本大書永遠翻不到最后一頁。當我們在數學課上嘗試第五種解題方法,在生物實驗中觀察植物不同的生長姿態(tài),其實都在續(xù)寫創(chuàng)新的故事。就像大海不會拒絕任何溪流,創(chuàng)新的天地歡迎每個好奇的探索者。讓我們保持眼睛里躍動的光,用手里的鉛筆、試管或編程軟件,繼續(xù)為這個世界增添新的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