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點半,我總會提前半小時到校。當其他同學(xué)趴在課桌上補覺時,我總會從書包里掏出《城南舊事》或《朝花夕拾》,讓書頁間沙沙的翻動聲代替鬧鐘喚醒晨光。這樣的習(xí)慣,從小學(xué)三年級堅持到了現(xiàn)在。
記得第一次在圖書館借到《安徒生童話》時,封面褪色的燙金花紋在陽光下閃閃發(fā)亮。我蜷縮在閱覽室的飄窗上,看海的女兒化作泡沫時,眼淚把書頁暈出層層漣漪。后來讀到《西游記》,總愛用彩色便簽標注豬八戒的憨態(tài),在"三打白骨精"那章貼了十幾個感嘆號。這些五彩斑斕的標簽至今仍在書頁間探頭探腦,像留在時光隧道里的路標。
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月考,教室里的翻卷聲此起彼伏。當看到閱讀理解題截取的是《故鄉(xiāng)》片段時,我眼前忽然浮現(xiàn)閏土在月光下刺猹的畫面——那正是暑假在爺爺家夜讀時,伴著紡織娘鳴叫印在腦海中的場景。后來幫同桌分析錯題,我說:"試著把自己放進故事里,就像你上周追的動漫主角那樣。"看著他恍然大悟的神情,我突然明白,那些年攢下的故事碎片,正在編織成理解世界的網(wǎng)。
現(xiàn)在經(jīng)過走廊,常聽見有同學(xué)抱怨:"讀這么多書有什么用?"我總會想起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孫少平在工地夜讀的片段。也許閱讀不會讓試卷上的分數(shù)立刻變紅,但它像春天的雨水,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,讓心靈的種子破土發(fā)芽。正如我們班圖書角墻上的標語:每本書都是通向新世界的任意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