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濟源市老城東門外,莽河水像條綠綢帶繞城而過。河面上橫臥著一座石拱橋,這就是我們當(dāng)?shù)厝俗钍煜さ耐簶颍蠹叶加H切地叫它"東門橋"。每天清晨,橋面上總會鋪滿金燦燦的陽光,就像給這座四百多歲的老橋戴上了新首飾。
整座橋就像彎彎的月亮倒映在水面上。主拱洞直徑足有八米多,兩邊還各有個小拱洞,這樣的設(shè)計讓橋既結(jié)實又輕巧。聽老輩人說,這橋在發(fā)大水時特別管用,去年夏天暴雨時,上游沖下來的樹枝雜物都被三個橋洞輕松分流,像聽話的小魚似的順著水流走了。
橋欄桿上的雕刻最讓人著迷。四十六塊青石板上,每塊都刻著不同的花紋:有的像盛開的牡丹,有的像翻涌的浪花。橋頭蹲著兩尊石獅子,左邊那尊爪子下按著繡球,右邊那尊懷里抱著小獅子。我最喜歡放學(xué)后趴在欄桿上數(shù)花瓣樣的刻紋,陽光斜斜照過來時,那些石頭花紋好像會跳舞似的。
春天是望春橋最美的時節(jié)。兩岸的柳枝剛抽新芽,橋洞下常有野鴨游過,翅膀撲棱棱濺起水花。這時候站在橋中央,能聞到泥土解凍的清香,聽見遠(yuǎn)處菜市場傳來的吆喝聲。老橋就像位沉默的長者,把城市的喧鬧和自然的寧靜都攬在臂彎里。每次走過這座橋,我都會想起爺爺說的:"咱們濟源人啊,造橋要造三百年,做人要做實在人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