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就像奶奶家閣樓上的銅鏡,雖然邊角生了銹斑,但只要仔細擦拭,依然能映出清晰的面容。每次翻開歷史課本,就像掀開了一本家族相冊,商周的青銅器上留著祖先的手印,敦煌壁畫里飛天的裙裾還帶著顏料香,鄭和的寶船正劃開南海的浪花。
記得去年參觀故宮,導游叔叔指著重檐上的脊獸說:"每個朝代都在這里留下記號。"果然,漢白玉臺階上留著深淺不一的腳印,太和殿的梁柱上疊著不同年代的彩繪。這讓我想起學校操場的梧桐樹,每屆畢業(yè)生都會在樹皮刻下名字,新芽總是從舊痕旁冒出來。
上個月班級辯論賽,我們組用管仲"十年樹木"的故事說明長遠規(guī)劃的重要。當對方提到唐朝長安城的排水系統(tǒng)時,我突然明白:原來千百年前的人們,早已在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打地基。就像爸爸修自行車時說的,新鏈條要卡準舊齒輪的齒痕才能轉(zhuǎn)動。
最近學《岳陽樓記》,范仲淹那句"先天下之憂而憂"讓我恍然大悟。原來歷史不是博物館的展柜,而是會呼吸的智慧。就像媽媽教我做糖醋排骨,總要先嘗嘗太奶奶傳下來的醬料配方,但也會根據(jù)時令加些新調(diào)料。
每次經(jīng)過校史長廊,看著黑白照片里穿布鞋的前輩,總覺得他們在對我說悄悄話?;蛟S百年后的學弟學妹,也會隔著玻璃看我們現(xiàn)在的合影。到那時,我們留下的科學小發(fā)明、文藝匯演視頻,會不會也變成別人眼里的"老故事"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