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室里飄著粉筆灰,李老師舉起手機問:"這是工具還是玩具?"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上周爸爸差點撞到護欄,就因為等紅燈時刷了短視頻?,F(xiàn)在手機就像會變臉的孫悟空,用得好是幫手,用不好就成搗蛋鬼。
記得去年除夕夜,姑姑家的年夜飯桌上擺著紅燒肉,可表弟表妹都在低頭打游戲。奶奶夾菜的手懸在半空,最后嘆著氣把蝦仁放回盤子里。這時我才明白,手機雖然能讓千里之外的人視頻聊天,卻也會把眼前的人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不過手機確實有厲害的本領。上周我養(yǎng)的小金魚翻肚皮,媽媽用手機拍個照,馬上查出是水溫問題。周末去圖書館查資料,我用學習軟件半小時就整理好思維導圖。你看,手機就像會七十二變的孫悟空,關鍵要看我們怎么念"緊箍咒"。
張阿姨是社區(qū)醫(yī)生,她的手機里存著200多位老人的健康檔案。每天用小程序提醒王爺爺測血糖,幫李奶奶預約掛號。這樣的手機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,而是傳遞溫暖的郵差。就像數(shù)學老師說的,工具本身沒有對錯,要看使用者往里面裝什么程序。
現(xiàn)在我和手機定下"君子協(xié)議":寫作業(yè)時讓它躺在書包里睡覺,查資料時限定20分鐘,每天留出半小時和爸媽散步聊天。漸漸地,我發(fā)現(xiàn)放下手機后,能聽見窗外的麻雀吵架,能看清路邊的野花有幾片花瓣。原來真實的世界比屏幕里的更熱鬧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