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家鄉(xiāng)藏在蘇北的蘆葦蕩里,村口橫臥著榮華橋,像條青石板做的扁擔,把東頭的曬谷場和西頭的油菜田連成串。
橋墩上深深淺淺的苔痕是它的年輪,姥爺說這些綠茸茸的印記比他戴了四十年的草帽還要滄桑。夏天暴雨過后,我總愛趴在橋欄數(shù)水圈,蟈蟈在蘆葦叢里給我伴奏,小魚苗蹭過腳底板時癢癢的,像是橋在撓我癢癢。
秋收時節(jié)的橋最熱鬧。張嬸家的麻繩捆著鼓囊囊的糧袋,在橋面磕出咚咚的鼓點;王叔的扁擔壓得咯吱響,和橋下鴨群的嘎嘎聲比賽誰嗓門大。這時候姥爺總會摘下草帽扇風,笑瞇瞇地說:“橋吃飽了笑聲,來年更結(jié)實哩!”
去年中秋全家在橋上賞月,我忽然發(fā)現(xiàn)姥爺?shù)陌装l(fā)和橋縫里的狗尾草一樣閃著銀光。他粗糙的手掌撫過橋欄凹陷處:“當年你媽媽就是在這兒學會騎自行車的?!蓖盹L把這句話卷進橋洞,和幾十年前的車鈴聲疊在一起。
如今我在蘇州看慣了精巧的園林橋,卻總惦記著榮華橋青石板上曬著太陽打盹的貍花貓。聽說村里要修新路,但鄉(xiāng)親們都說老橋得留著——畢竟我們的故事,早都長進它的每道石縫里了。
我的家鄉(xiāng)藏在蘇北的蘆葦蕩里,村口橫臥著榮華橋,像條青石板做的扁擔,把東頭的曬谷場和西頭的油菜田連成串。
橋墩上深深淺淺的苔痕是它的年輪,姥爺說這些綠茸茸的印記比他戴了四十年的草帽還要滄桑。夏天暴雨過后,我總愛趴在橋欄數(shù)水圈,蟈蟈在蘆葦叢里給我伴奏,小魚苗蹭過腳底板時癢癢的,像是橋在撓我癢癢。
秋收時節(jié)的橋最熱鬧。張嬸家的麻繩捆著鼓囊囊的糧袋,在橋面磕出咚咚的鼓點;王叔的扁擔壓得咯吱響,和橋下鴨群的嘎嘎聲比賽誰嗓門大。這時候姥爺總會摘下草帽扇風,笑瞇瞇地說:“橋吃飽了笑聲,來年更結(jié)實哩!”
去年中秋全家在橋上賞月,我忽然發(fā)現(xiàn)姥爺?shù)陌装l(fā)和橋縫里的狗尾草一樣閃著銀光。他粗糙的手掌撫過橋欄凹陷處:“當年你媽媽就是在這兒學會騎自行車的?!蓖盹L把這句話卷進橋洞,和幾十年前的車鈴聲疊在一起。
如今我在蘇州看慣了精巧的園林橋,卻總惦記著榮華橋青石板上曬著太陽打盹的貍花貓。聽說村里要修新路,但鄉(xiāng)親們都說老橋得留著——畢竟我們的故事,早都長進它的每道石縫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