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題內(nèi)容:
(二)古代詩歌閱讀(11分)
閱讀下面兩首詩,完成8~9題。
秋夜詞
謝 翱
愁生山外山,恨殺樹邊樹。
隔斷秋月明,不使共一處。
秋 夜
劉得仁
秋氣滿堂孤燭冷,清宵無寐憶山歸。
窗前月過三更后,細竹吟風似雨微。
【注】謝翱生在南宋末年,是一位堅貞不渝的愛國詩人。元兵破宋時,他率鄉(xiāng)兵投奔文天祥。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,謝翱隱姓埋名,漫游東南,不時抒發(fā)持志不屈、懷戀故國的思想感情。
8.這兩首詩主要運用的修辭手法有什么不同?請簡要賞析。(5分)
9. 兩首詩都寫了“月”,試簡要分析兩首詩通過“月”表達的不同感情。(5分)
試題答案:
8. 【答案】謝詩運用暗喻和對仗的修辭手法。(1分)山外之“山”,樹邊之“樹”暗喻被元軍占領的一片混亂的江山,把作者的滿腔憤恨含蓄地表達出來。(2分)“愁生山外山,恨殺樹邊樹”又對仗工整。劉詩“細竹吟風似雨微”,把月下微風吹細竹的聲音比喻成下著細雨的聲音,形象貼切的寫出了風吹細竹的曼妙聲音。(2分)
【解析】本題題干問“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”,明確地告訴了考生答題方向。但謝詩運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,但結合注釋仔細來揣摩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“山外山”“樹邊樹”只是不遇的說法,實際上是指被元軍占領的一片混亂的江山,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;劉詩中的“細竹吟風似雨微”一句是明喻的手法,較容易理解。
9. 【答案】謝詩中“隔斷秋月明”只是詩人的設想,作者設想如果眼前的“山”和“樹”能夠隔斷秋月之明,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見外邊的世界。詩人是以此表示與元廷不共戴天的氣節(jié)。(3分)劉詩中的“月”是渲染環(huán)境的意象,通過“月過三更”來說明夜已深而詩人卻無眠,表達詩人的孤獨、寂寞、思鄉(xiāng)的感情。(3分)
【解析】這兩首詩 同時寫“月”,但由于寫作目的不同,“月”的作用也不同,表達出的情感自然更不同。通過分析比較考生可發(fā)現(xiàn),謝詩是借“月”來表達愿望的,而劉詩是借“月”來渲染環(huán) 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