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感
清代:黃景仁
仙佛茫茫兩未成,只知獨夜不平鳴。
風蓬飄盡悲歌氣,泥絮沾來薄幸名。
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無—用是書生。
莫因詩卷愁成讖,春鳥秋蟲自作聲。
譯文
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,都無法成功,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,抒發(fā)心中的不平。
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,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。萬念俱寂、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,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。
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,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。
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兇的預言,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(fā)出自己的聲音。
注釋
風蓬:蓬草隨風飄轉,比喻人被命運撥弄,蹤跡不定。
泥絮:被泥水沾濕的柳絮,比喻不會再輕狂。
薄幸:對女子負心。
讖:將來會應驗的話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:
七言律詩《雜感》,是黃仲則在乾隆三十三年(公元1768年)前后寫的,當時黃仲則二十歲。黃仲則喜歡在自己的詩中寫愁苦的語言,朋友都勸他“愁苦的詩歌不是好的預言”,但是黃仲則堅持不平則鳴,回顧自己二十年“意有所郁結,不得通其道”,發(fā)出不平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