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當我站在窗前仰望星空,總會想起課本里那句"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"。理想就像掌心的星光,雖然細小卻能照亮前路。父親曾告訴我,古時候水手們靠北極星指引方向,今天的我們也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。
記得上個月參觀科技館,講解員姐姐在演示火箭模型時眼睛發(fā)亮。她說自己初中時就立志要當航天工程師,現(xiàn)在每天都要研究空氣動力學到深夜。這讓我想起課本里的范仲淹,他在破廟里讀書時,不也把"先天下之憂而憂"的信念揣在懷里嗎?那些在實驗室里反復調試設備的科學家,那些在田間記錄作物生長的農(nóng)學家,他們心中都揣著屬于自己的星光。
不過媽媽常說,種子的力量不僅在于它想發(fā)芽的愿望,更在于它要頂開土壤的努力。就像我們學校后山那片松樹林,二十年前生物老師帶著學生一顆顆種下樹苗,如今已亭亭如蓋。上周運動會我報名三千米長跑,每當我累得想放棄時,就會盯著跑道旁那些在春風中搖曳的樹苗。它們讓我明白,理想的成長需要持續(xù)澆灌汗水的耐心。
放學時總能看到校門口修車鋪的王師傅,他布滿油漬的工作臺上擺著《機械原理》。聽說他準備考取高級技師證,已經(jīng)堅持自學三年了。夕陽里他專注調試零件的側影,讓我想起《核舟記》里那個能在桃核上刻出大千世界的匠人。原來理想的星光不僅在天際閃耀,也在平凡的生活里靜靜發(fā)光。
此刻我望著書桌上那盞臺燈,光暈中浮現(xiàn)出老師批改作業(yè)的身影,父親檢修電路的專注,還有王師傅擦拭零件的認真。這些畫面漸漸重疊成璀璨的星河,告訴我每顆星辰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發(fā)光?;蛟S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觸摸到最亮的那顆星,但當我們把信念化作掌心的微光,腳下的路就會越來越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