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鏡花緣》作為繼《紅樓夢》之后又一崇高峰作的現(xiàn)實主義巨著,其在中國文學陲野中獨樹一幟。是清代文人李汝珍抒發(fā)壯志晚年之作,悠悠百回,橫跨愛恨情仇,揭示世事無常。該書梳理了兩大線索,一為武則天斷云肆權(quán),觀雪花之令,使之跨逆季而放;另一幅則展示了百名才女風采,皆從泣紅亭天書中得知,與武后開科捕風捉影不謀而合。
書的前半篇精心勾勒了武則天的霸道與威嚴,彪炳唐敖、林之洋等人的遠游尋仙,及眾花仙子的人間際遇;如夢如幻,引人入勝。同為文中核心,唐閨臣(原名小山)的堅毅執(zhí)著,最終在泣紅亭中錄得天機,堪稱高潮迭起。
尾聲部分,作者以濃重筆觸繪制了武則天再試才女,與士子女眷舉箸暢談、詩酒趁年華,而復古之風所引發(fā)的變革亦在迷霧中隱現(xiàn)。書之于此,劃不盡的還是武則天內(nèi)外交困,而百才女也或因譜寫新章節(jié)或赴黃泉,宛若變奏曲般跌宕起伏。
作為一部鏡鑒過往的史詩,作者未僅僅局限于描述,更是借用人物之言妙諫王道,直斥'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'的現(xiàn)實。對于男尊女卑等封建殘余,作者以一古人之姿大膽揭破、鞭辟入里,展示了一副殷實的社會本相。
尤為雋永的是,李汝珍提出了極為前衛(wèi)的婦女觀,呼喚女性自主的涅槃重生,筆下人物的一言一行,正透露著對女性地位提升的胸懷堂皇和鮮明態(tài)度。這一視角,折射出社會變遷中人們價值觀的嬗變和性別平等的普世訴求——‘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’,而變法維新,喚醒沉睡的民智民權(quán),則是社會進步不竭的動力。
時代更迭,世情翻覆,今日之我們生活在法治社會,確已見證并享受著前人理念的成果。然而,回望《鏡花緣》所傳達的價值,反觀今日社會中某些根深蒂固的歧視與偏見,實不免讓人唏噓不已,不禁令人思索,我們還有哪些偏頗需正,哪些前路需行。提筆至此,不覺思緒萬千,正所謂‘一代新人換舊人,紫陌紅塵誰不識’,在發(fā)展與變遷之中,愿我們每一人都能深思,以擔當個體社會之重任,共同締造更為公正、和諧的未來。